在天津社区服务站的镜头里,志愿者为老人修剪花白的鬓发,阳光透过窗棂在剪刀上折射出暖调光斑;新疆昌吉的义诊现场,医护志愿者俯身检查儿童牙齿的特写画面与居民感激的微笑交替闪现——这些来自2025年全国“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的影像素材,正通过剪辑软件的时间轴被重新编织成时代精神的视觉史诗。视频剪辑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传播的核心载体。从长沙主会场《我们都是雷锋》的文艺演出蒙太奇,到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用手机拍摄的“树叶拼贴雷锋像”延时摄影,剪辑师们以帧为笔、以轨为墨,将碎片化的善举升华为具有情感冲击力的叙事整体,让“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在数字时代持续焕发生机。
二、价值重构:剪辑赋能精神传承
影像叙事深化精神共鸣
当南京财经大学志愿者在金尧花园社区带领孩童阅读雷锋绘本的画面,与金融学院“反诈鳄课堂”中老人安装反诈APP的手部特写并置时,剪辑创造了跨越年龄的雷锋精神对话场域。这种蒙太奇语言打破了传统说教的单向传播,通过具象化的志愿服务场景,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视觉符号。正如长沙理工大学张明海教授所言:“雷锋精神需要从‘概念化表述’转向‘场景化呈现’,而视频剪辑正是实现这一转向的关键桥梁”。
技术手段强化情感渗透
开封技师学院的获奖作品《修车铺里的雷锋》中,创作者运用声画分离技术:画面是生锈扳手拧紧螺丝的机械运动,同期声却是社区居民讲述志愿者二十年来免费修车的往事,通过技术手段将工具理性与人文温情深度融合。重庆工商大学的征稿要求更明确规定:“需采用1080p横屏拍摄,环境光线充足安静,避免逆光”,这些技术规范保障了影像情感传达的精准性。剪辑台上的每一处转场特效、每一条音频波形,都成为重构集体记忆的技术媒介。
三、内容构建:多维叙事策略
主题聚焦与视角创新
在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的微视频工作坊中,学生作品《送餐路上的温度》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运动相机固定在送餐车头,记录志愿者穿越风雪为独居老人送餐的颠簸路途,主观镜头使观众产生强烈代入感。这种创新视角呼应了“雷小锋”志愿服务队袁梓为的呼吁:“要让观众从‘观看雷锋’转变为‘成为雷锋’”。而重庆工商大学设定的三大创作主题——“雷锋行动,携手筑梦”“身边的青年雷锋”“寒‘锋’中的暖阳”,则提供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叙事坐标系。
真实性与艺术性平衡
新疆昌吉州文明实践活动的纪录片片段里,摄影师刻意保留了一位维吾尔族老奶奶擦拭镜头水汽的穿帮画面,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但真实性不等于粗制滥造,如南京林业大学技能培训强调的:“构图需避免背景杂乱,音频需消除环境噪音”。在艺术加工层面,长沙主会场主题片将60年代雷锋老照片进行动态化修复,黑白影像中缓缓飘动的红领巾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视觉隐喻。
四、技术艺术融合
专业制作流程再造
咸阳市启动仪式视频的幕后花絮显示,专业团队采用“前期分镜预演-多机位跟拍-AI智能粗剪-人工精修”的四阶工作流。而学生创作者则探索低成本方案:南京财经大学学生用手机云台拍摄社区清洁活动,通过剪映APP的智能抠像功能实现志愿者与环境动画的特效合成。值得注意的是,昌吉州宣传片采用无人机矩阵拍摄的“雷锋头像”灯光秀,标志性地标与精神符号在夜空中交相辉映,展现专业级制作的技术高度。
新媒体语法创新应用
“人民网+”客户端推出的微视频《让学雷锋融入日常》,将经典雷锋照片转化为竖屏动态海报,适配手机端传播场景。更具突破性的是湖南“雷小锋”项目的互动视频:观众点击屏幕可选择不同志愿服务路径,分支叙事使雷锋精神从“观看对象”变为“体验过程”。这些创新印证了张明海的理论判断:“雷锋精神传播必须构建Z世代的话语表达体系”。
五、创新传播路径
全媒体矩阵协同传播
2025年长沙主题活动启动当天,央视频进行5G+VR直播,观众可360°观看“文明市集”盛况;抖音开设我在雷锋家乡话题,吸引大学生上传“一日志愿者”Vlog。这种立体传播使咸阳统一广场的启动仪式短视频获得百万级播放,市民拍摄的志愿者特写镜头登上本地热搜。值得注意的是,退役军人献血活动专门制作了适配微信群的15秒预告片,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参与式文化营造
长江大学发起“志愿服务树新‘锋’”视频接力,学生用同一段背景音乐剪辑不同服务场景。更具深度的是开封技师学院的“变废为宝”计划:学生将清洁校园收集的落叶制成雷锋主题拼贴画,再拍摄制作过程短视频,完成“行动-创作-传播”的价值闭环。这些实践印证了邵阳市民政局倡议的核心:“要让志愿者既是内容生产者,也是精神传播者”。
六、专业培训机制
技能赋能创作主体
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媒体讲座中,设计部长赵浩嶝拆解了热门公益视频的剪辑逻辑:“高感染力作品=70%真实素材+20%情感高潮点+10%技术特效”。南京林业大学的分享会更侧重实操,李宙骋演示如何用AI音频分离技术消除环境噪音,王昱蘅则传授用手机专业模式拍摄逆光剪影的技巧。这些培训直击学生创作痛点——正如调研显示,78%的校园志愿者团队存在“拍摄设备不足”“后期技术薄弱”的困境。
专业规范建设
重庆工商大学的征稿通知特别强调:“拍摄需征得出镜者同意,不得侵犯他人肖像权”。在专业层面,长沙理工大学团队提出“三重真实原则”:事件真实(拒绝摆拍)、情感真实(避免过度煽情)、价值真实(符合雷锋精神内核)。这些规范在新疆昌吉的宣传片中得到印证:镜头如实展示居民咨询时的困惑表情,而非刻意营造完美服务场景。
七、结论:迈向沉浸式精神体验
当剪辑师将南京财经大学生在颐养院制作树叶雷锋像的延时摄影,与六十年前雷锋在连队擦拭解放牌卡车的胶片影像叠化转场,时空在时间轴上完成精神接力。视频剪辑已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核心建构场域——它将个体善举升华为集体记忆,将历史符号转化为当代实践。
未来需突破三重边界:技术层面开发志愿服务AR记录仪,实现第一视角直播;叙事层面建立全国学雷锋影像数据库,运用AI分析最佳传播范式;理论层面亟待开展“影像传播与精神内化”的量化研究,如眼动追踪技术分析观众对志愿服务画面的认知反应。正如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真正的青春属于力争上游的人”,当剪辑师在时间轴上推动播放指针,雷锋精神正在每一帧画面中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