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传播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正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将视频剪辑纳入骨干培养的核心技能库。2025年5月,旅游与地理学院的青马培训班课程中,短视频剪辑教学成为亮点。主讲人李旭智以“快递收货清点”比喻素材整理流程,将专业剪辑知识转化为青年易于理解的生动语言。这一现象折射出青马工程的前瞻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础上,赋能青年用视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思想传播突破圈层壁垒,触达更广阔的群体。掌握视频剪辑技术,已成为新时代青年骨干传递主流价值、引领思想潮流的必备能力。
青马工程的数字技能赋能新使命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正从理论宣讲向多维能力拓展。中国传媒大学青马学院明确提出,学员需“运用所学理论在青年群体中发挥表率作用”。而2025年的传播环境中,这种“表率”已离不开视听表达能力的支撑。旅游与地理学院的课程设计印证了这一趋势:通过解析视频分辨率、帧率、音频同步等技术细节,解决学员制作中的画质痛点;结合蒙版、关键帧等专业技巧,让青年作品兼具思想性与传播力。
技术赋能背后是深刻的现实需求。调研显示,基层宣传工作中78%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案例需依赖短视频载体,而剪辑能力不足导致45%的素材未能有效转化。青马工程正是瞄准这一缺口,将剪辑教学从工具操作升维至传播策略训练。正如课程中展示的《八一精神讲解视频》所验证的:技术为思想插翅,让红色基因在数字土壤中生根发芽。
剪辑教程体系化资源全景图
青马学员的剪辑学习资源呈现“双轨并进”特征。官方课程资源方面,各高校开发了分层教学体系:西南交通大学提供AE与会声会影专业软件课程,而旅游学院则聚焦移动端工具,将剪映、必剪比作“穿睡衣的便捷暖男”,强调其模板化、低门槛优势。这种差异化配置使学员能根据设备条件和创作目标精准匹配工具。
民间技术生态同步提供强大补给。以“爱剪辑”为代表的国产软件下载量超4万次,其98%的好评率源于两大特性:一是AI功能集群,如自动字幕识别支持沪语、粤语等方言;二是影视级素材库,提供电影调色预设、转场特效等专业资源。而“视频剪辑助手”APP则强化模板创作,内置亲情、友情等主题模板,支持一键生成微电影。这些工具构成青马学员的技术后援库,使理论传播既保真又“吸睛”。
主流剪辑工具与青马实践适配指南
专业级软件在青马工程中承担着精品创作使命。DaVinci Resolve凭借调色优势受影视专业学员青睐,但其对硬件配置的高要求形成门槛(需i7/Ryzen7处理器+RTX20显卡)。相较之下,Adobe Premiere虽功能全面,却因“西装革履的专业绅士”式复杂性,更适用于传媒类院校的系统性培训。
移动端工具凭借敏捷性成为基层实践利器。学员实操案例显示:使用“视频剪辑神器”APP制作乡村振兴主题视频时,其“水面倒影”“镜面效果”等特效使田间劳作画面呈现艺术美感;而“万能去水印”工具则解决素材收集痛点,34.79MB的轻量化设计适配县乡网络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工具选择的核心准则——如旅游学院课程强调的“睡衣理论”:在保证传播效能前提下,操作便捷性优于专业炫技。
教程获取与学习路径优化方案
青马体系内的官方教学资源已形成闭环链路。中国传媒大学开发“理论+见习期”模式,学员在掌握基础剪辑原理后,需完成年度主题创作实践。旅游学院的课程则拆解出五阶能力图谱:从素材整理、粗剪精修到调色输出,每阶段配套典型任务(如“抗疫工作者致敬视频”制作)。这种阶梯式训练使学员三个月内即可独立完成叙事型短片。
社会平台资源需辩证整合。抖音上的“三分钟马赛克教程”播放量超266万次,但碎片化学习易导致技术片面化。优化方案是建立“基础课+主题创作”混合模式:先通过《爱剪辑入门指南》掌握裁剪黑边、片段截取等基础操作,再结合“查档帮”等数据库的红色素材,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创作。这种结构化学习避免技术脱离思想内核,真正实现工具为内容服务。
未来展望:构建思想与技术融合的培育范式
当前青马剪辑教学仍存三大突破点:其一,地域数字鸿沟明显,县乡学员的移动端创作占比达92%,但硬件性能限制特效应用;其二,模板化创作易导致表达同质化,需加强“技术+理论”双导师制;其三,HDR视频、log灰片等新技术普及滞后,影响作品专业度。
未来可探索“三维一体”解决方案:开发轻量化国产剪辑引擎,适配低配置设备;建设马克思主义主题素材云库,开放红色影像、经典文献资源;在高校试点“AI+剪辑”课程,如爱剪辑的智能字幕与自动调色功能,结合LinkedIn Learning的16门动画大师课,培养兼具意识形态素养与技术前沿视野的新时代青年骨干。
青马工程的视频剪辑教学,本质上是一场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式的代际升级。当旅游学院的学员用关键帧让红旗“跳街舞”,当乡村振兴视频通过“水面倒影”特效展现新貌,技术便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青年诠释信仰的现代语法。未来,随着国产剪辑软件持续降低创作门槛(如爱剪辑对电脑的低配置要求),以及青马课程深化“思想—技术”双元培养,我们将见证更多青年用镜头书写时代答卷。他们的作品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注脚,也是“青春因磨砺而出彩”的最佳诠释——在数字时代的光影中,真理的传播正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