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一场以数字创意为核心的产业转型正在悄然发生。随着全国短视频用户规模突破10.53亿,日均使用时长超151分钟,榆次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教育资源,正逐步成为区域性的视频制作与剪辑技术枢纽。从服务本地文旅推广到承接全国知名品牌的商业项目,榆次专业视频剪辑团队将技术赋能与在地文化结合,在行业智能化浪潮中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
榆次毗邻山西省会太原,坐拥大学城教育资源,为视频剪辑产业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技术孵化土壤。以天空之镜文化发展(山西)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本地企业,依托杭州总公司的产业链资源,已构建起规模化短视频生产线。该公司单月产能达3000条短视频,长期服务于宝洁、小米、喜临门等头部品牌。此类企业的落户,标志着榆次正从传统工业向数字创意经济延伸。
政策层面,山西省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列为转型重点。榆次借势发展文旅短视频,通过《如梦大同》等沉浸式文旅IP的剪辑制作,助力平遥古城、晋商大院等文化地标传播,推动“短视频+文旅”的本地化实践。据2023年数据,44.4%的用户因短视频激发旅游意愿,榆次的剪辑服务成为区域文旅升级的关键一环。
技术应用与AI协同
面对行业智能化趋势,榆次剪辑团队积极整合AI工具链提升效率。本地企业引入Runway Gen-2、可灵(Kling) 等工具辅助粗剪与特效生成,降低基础操作成本。例如,AI图像转视频技术可将静态文旅素材动态化,适配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算法偏好。但技术应用不仅追求效率——榆次团队更注重人机协作的创意把控。如资深剪辑师所言:“AI生成20个备选版本仅是起点,人类对文化符号的精准理解才是叙事灵魂”。
技术平权化也带来挑战。行业数据显示,模板化短视频完播率较原创作品低42%。为此,榆次团队强化垂直领域原创能力:结合晋商文化、非遗手工艺等本土元素开发专属视觉库,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在山西博物院文物推广项目中,团队通过三维扫描与动态剪辑技术,让青铜器纹饰“活”成故事线索,相关视频播放量超千万。
创作生态与内容升级
榆次剪辑产业的内容转型聚焦两个维度:精品化叙事与社会价值挖掘。一方面,微短剧成为创作新阵地。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榆次团队参与制作的乡村振兴主题短剧《高碑店故事》,以电影级调色和蒙太奇手法展现新农村变迁,入选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剪辑服务向公共服务延伸:政务宣传片采用“一镜到底”剪辑技术解读政策,基层培训视频通过分屏动画演示农业技能,体现技术的社会价值。
创作生态的繁荣依赖专业化分工。榆次已形成“高校孵化+企业实战”的人才链:山西电影学院提供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本地企业则提供实战场景。例如,晋中信息学院与天空之镜公司合作开设剪辑工作坊,学生参与电商大促项目,接触真实工作流与客户需求。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毕业生在AI工具操作之外,更掌握用户心理分析和跨媒介叙事能力。
教育体系与人才储备
专业教育构成产业根基。山西电影学院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位列全国前五,开设电影剪辑艺术、数字特效等课程,并与央视、山西电视台联合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影像世界》等节目,培养学生实战能力。课程设计直指行业痛点——数据显示,资深剪辑师缺口持续扩大,头部企业月薪5万仍难觅人才。
社会培训则填补技能更新需求。2024年,东高村镇等地开展短视频剪辑集中培训,覆盖抖音生态逻辑、拍摄手法、实战剪辑等内容;晋中信息学院团委举办“帧舞飞扬”剪辑培训,通过案例拆解节奏把控与故事构建技巧。此类培训不仅提升就业技能,更推动县域群众借短视频创业,呼应山西“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的目标。
技术赋能与文化深耕的双轨并行
榆次视频剪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内核。一方面,AI工具的应用显著降低基础操作门槛,但榆次团队通过文化解读能力和创意叙事守住价值高地;文旅短视频的爆发为区域带来流量,而精品微短剧和公共服务剪辑则延伸了产业的社会意义。
未来发展需突破三重维度:
榆次的实践表明,区域剪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需拥抱技术浪潮,更需扎根文化土壤——当机器能完成80%的粗剪工作时,人类对土地的理解、对故事的敬畏,才是镜头语言的永恒支点。